——昭化区磨滩镇佛岩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九三学社广元机关支社
苏 淼
为实现广元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帮扶对接贫困村——昭化区磨滩镇佛岩村到2020年的全面小康目标建成,切实抓好佛岩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加快佛岩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佛岩村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组织部市本级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第五期培训班体验式教学的安排,我于2017年7月17日至2017年8月6日之间,在佛岩村通过全面入户走访、重点调查、查阅资料、分村社开展“四讲一做”活动等形式,开展了较全面的调研,对佛岩村的脱贫攻坚现状及思路有了大概的认识。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磨滩镇佛岩村位于磨滩镇西部,道路与龙枣路相连,辖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50米,最高达950米,境内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日照230天左右,平均降水9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8℃,村地处昭化区边远环线,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距广元主城区90公里,距昭化新城区60公里。
(二)人员情况
全村共6个村民组,187户共计662人,劳动力380人,常年外出务工198人,2017年精准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12人,其中病残户20户75人、生存条件恶劣户16户48人、供子女上学20户45人。全村现有高中及以下学生42人,在校大专及以上学生8人。村党支部下有27名党员,村民代表 15人。
(三)资源情况
全村基础设施薄弱,无产业基础支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和微薄的粮食收入,农作物有玉米、水稻等主粮及红苕、土豆等杂粮以及少量中药材,基本用于满足村民自己食用,全村耕地面积1163亩,退耕还林330亩,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4347亩(柏树林3000亩,杂灌林1347亩),水面面积200亩。
二、村落现状
(一)基础设施现状
1.村内道路。全村现有村组道路13.5公里,已硬化10.5公里,还有3公里未硬化,全村90%以上农户入户路为泥土路面,通行通畅能力弱,不能保障晴通雨畅,群众出行、采购生产生活物资及运输农副产品比较困难,经过各方面努力,2017年上半年已完成村委会驻地周边道路1.6公里的道路加宽问题。
2.生产用水。全村现有山坪塘18口,而且都是病险山坪塘,总库容不足5万方,几乎无灌溉渠系。近年来,通过小农水项目已维修整治山坪塘8口,剩余10口山坪塘和15公里灌溉渠系因资金匮乏不能及时得到整治和修复,蓄水引水保障能力弱,灌溉功能发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群众生产需要。
3.安全饮水。2017年通过实施安全用水扶贫项目,供全村人饮水的水库全面建成,同金华村、碧松村共用的漫虑系统也开始投入使用,完成了35000米人饮工程,村委会驻地及全村187户662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4.电力通信。全村6个社均未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用电高峰期间电量不足,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全村开通无线广播,电视已实现户户通,村委会阵地实现通宽带网络,无线通讯信号覆盖6个社。
(二)贫困人口现状
2017年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12人,其中病残户20户75人、生存条件恶劣户16户48人、供子女上学20户45人。村规划2017年脱贫24户,2018年实现所有贫困户均脱贫,2020年达到文明新村标准,预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60元,贫困户可支配收入达到4884元。
(三)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佛岩村现有公共服务阵地300平米,功能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1%,养老保险参保率93%,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
2016年以来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占地1200亩的核桃园种植核桃苗12000株,套种中药材10亩;通过与昭化区“三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鑫华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村二社建设了一个投资20万元,年粗加工1500吨的蔬菜加工厂,以此带动全村农户及村周边农户年种植蔬菜两季;2017年该村百亩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初步完成,在董家沟新建标准化沟式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0亩,1000斤鱼苗已于7月投放到稻田,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创造部分收入。
2017年8月初,磨滩镇党委经研究后初步决定在佛岩村建立一个耗资150万左右的稻田养鸭基地,充分利用稻田的土地、水域和生物资源,田中种稻、四周坑沟、空隙带和冬闲田发展鸭业,更大程度挖掘了稻田的生产潜力,在确保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共建“稻鸭”生态农业的框架。
三、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佛岩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全村通社道路还有3公里未硬化,多为依山而绕行,道路弯曲狭窄,农户出行困难;二是水利设施需整治较多,小水库和三坪塘已整治8口,剩余10口山坪塘和15公里灌溉渠系因资金匮乏不能及时得到整治和修复,蓄水引水保障能力弱,灌溉功能发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群众生产需要;三是土胚房改造工程还较大。全村共有83户土胚房:其中15户已修未拆,68户未修未建,目前贫困户34户中改建房屋工作已完成80%,只剩1户没有动工改建,原因是因为户主长期不在家,加上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虽然有政策补贴,还是有心无力;四是资金缺口大,仅百亩稻田养鱼项目资金就还差12万元,村委会扩建、后期道路硬化、水利整治、电力升级资金需求大,村组道路建设也暂无专项资金。
(二)脱贫意识低、发展缺乏技能和信心。全村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科学种养意识比较淡薄,思想上比较保守,对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学习能力比较弱,市场意识薄弱,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制约其发展;贫困家庭缺发展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信息缺乏、滞后,产业发展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效益低、甚至亏本,老百姓没有发展信心、干部工作开展难度大。老百姓没有信心,干部受气、有压力和思想包袱。比如养猪行业由于价格太低容易亏本,全村养猪大户只剩下一户,养殖数量也仅有50多。
(三)教育负担重,因学因病致贫现象严重。一是我村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水稻、玉米,收入较低,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该村因学因病致贫现象严重。
(四) 产业无优势、缺乏主导。全村产业结构没有主导, 相对分散,规模较小、附加值低,缺乏竞争优势。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佛岩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近几年开始种植烟叶、生姜、药材,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相对有规模的烟叶也存在烟草收购压品质和土地只能种三年就不能再种的问题,不能长期持续种植。二是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养殖业主要是生猪、家禽,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前些年,有的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项目,也成为养殖大户,因受市场波动影响,现在存栏数已经很少,没有真正意义上规模的养殖户。
(五)劳动力缺乏,工作开展困难较大。佛岩村全村劳动力人口445人,外出务工298人,占到67%,大多数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由于劳动力的缺乏,各项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多困难。一是党建工作开展有困难,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后备培养缺乏对象。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产业存在困难,外出务工相对都是年龄处于黄金阶段、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由于他们的外出,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来制约因素。三是产业发展缺乏带头人,由于留守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新观念、新思路不容易接受,在推动新产业发展时难度较大。四是新农村建设、住上好房子推动较慢,在家老人和儿童没有精力和能力进行住房改造,要等子女回来才能改造。五是缺乏耕、种、养后期管护能力,产出效率低。
四、关于佛岩村脱贫奔小康的建议
通过综合全面入户走访、分生产小组开展“四讲一做”活动、与村委会镇政府座谈等方式了解到的信息,我对当前佛岩村的脱贫攻坚相关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佛岩村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决胜阶段需按照扶贫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三项工作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稳定增加村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手段,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以整村推进为基础,统一规划,推动农业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配套、改革创新投入机制,提高产业效益。同时强化村两委凝聚力,力求干部务实,民风淳朴。结合调研情况,我对佛岩村的发展提出以下个人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佛岩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虽然区委扶贫工作有了统筹安排,但还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广开筹措资金渠道,除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也应鼓励村民积极投工投劳,各行各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力争尽早解决佛岩村的行路、饮水、农田水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改进村卫生院医疗条件,优化卫生院环境,强化卫生院各医疗设备,以保障村民的基本健康问题。同时突出新建成的文化室、活动室的基本功能,切实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变边远山区村落的落后面貌。磨滩镇属全区农业大镇,该村距离集镇较远,农民购物不便,为了方便村民购物、缴费、信息传递等,建议在村委会所在地建立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由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自主经营,为村民提供生活日用品、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科技指导、信息咨询、电商销售等服务,不但方便了群众,而且还可增加一定集体收入。
(二)培植农业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
充分发挥农业大镇资源优势,依托油菜、水稻、烤烟种植等传统产业和生态养殖、林果等新兴特色产业,结合村情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百亩稻田养鱼”、蔬菜初加工等集体项目做成该村的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同时,建议创建“公司+专合社+农户”服务体系,在种、养业方面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问题,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市场拓展等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经过本人在村上调研期间,在深入村社各地貌感受到佛岩村神奇的自然美景后,建议可以充分利用“尖子山”周围独特的地貌环境和佛儿岩的历史旅游资源和美好的自然风光来打造一个有规模、有特色的以“生态观光”为主题的休闲乐园,大搞“周末经济”,周边农民可以用周末参与经营休闲乐园,周一到周五经营特色农产品的方式,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增加农民个人收入。
(三)落实政策、鼓励返乡创业
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对整个村的发展而言不是长久之计,外出务工人员一般在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务工较多,经受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洗礼,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本,他们回乡创业,把资金和发达地区的市场观念、技术、管理带回家乡,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工商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引导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创业,一是加快、推动村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缩小与外出务工收入差距,让外出务工的人愿意回家;二是鼓励返乡创业,降低创业门槛、落实定向减税和降费政策、增强返乡金融服务,形成好的返乡创业氛围,根据这个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的特点,来落实和完善差别化扶持政策,努力促进农民工成功创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增加就业岗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工作。
(四)着力开展培训教育,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精准脱贫,应当精准培训,“授人以渔”。在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前提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深入田间和圈舍,对村民进行现场农业技术培训。建议调整培训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扩大培训面,切实落实“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计划。同时,扶贫必扶志,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先期已经脱贫的现身说法等方式,对村民进行长期思想观念转变的培训,教育村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提高文明程度,激发内生活力和动力。
五、关于脱贫工作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磨滩镇佛岩村反映的问题,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是全国、全省、全市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央把“产业发展脱贫一批”放在第一位的决策部署,抓住发展集体经济这根主线,就是抓住了佛岩村的命脉。佛岩村群众真正全面脱贫之日,也就是佛岩村全面实现小康之日。针对产业发展在脱贫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发展扶贫产业的工作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强调产业扶贫的重要基础地位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主要看产业能不能发展起来,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把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引领群众精准脱贫,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互联网+农村合作经济助推产业发展
对该村的集体土地、水面、闲置资产认真清产核资,组建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由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种植优质核桃、中药材和规模百亩稻田养鱼,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效益,按股分红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尽快建立农村基础信息化网络、把村资源整合信息化,融入互联网+,实现产销一体,未雨绸缪、提前谋划,有的放矢,减小市场影响,增强风险防范应对能力,树立群众信心,最终助推各项扶贫产业的发展。
(三)建立各种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实施奖励机制。
扶贫项目中的种、养殖的发展受市场、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为确保项目实施具有持续性,让更多的贫困户从中受益,项目实施时与受益户签订项目实施协议,项目实施成功见效后实施户按项目投入上交一定比例作为项目风险金。扶贫项目风险金设专人、专户、专帐管理,用于农户生产中不可抗灾的生产救助。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发展保险机制,进一步降低农业项目实施的风险。村“两委”负责作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及时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各村民小组要落实专人负责项目,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对项目实施好、成效显著的村民小组,以及具体项目实施的人员实施专项奖励.
两周的调研时间很短,我对佛岩村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入,提出的建议仅是个人观点,希望对佛岩村的发展有所帮助。
地址:广元市利州东路二段 电话:0839-3266434 0839-3361328(传真) 蜀ICP备14016228号-1
邮箱:shch001@163.com技术支持:程友科技 川公网安备 51080202000059号
Copyright(c)2016 版权所有:广元市委九三学社 网站访问总量: 8201544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