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朝天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没有人才队伍的大发展,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大崛起。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朝天要在经济上腾飞,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抢占人才争夺高点,激发人才资源活力,提高人才效能。
一、我区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全区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14个村21万人。截止2014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9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702人,占8.5%;专业技术人才2579人,占1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95人,占0.9 %;技能人才3370人,占17%;农村实用人才11954人,占60.4%。专技人才队伍中,高、中、初级职称结构比例为1:9:16,其中,40岁以下中青年人才高级、中级职称结构比例为1:7。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农业农村科技人员686名,农民技术职称人员289名。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有一定基础,但整体格局并不尽如人意,客观存在着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的问题。
1、人才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发展不太平衡。一是队伍之间发展不平衡。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较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二是队伍内部发展不平衡。如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从事教育、卫生职业人员为2145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3.2%,并且新引进的人才中教育卫生专业也占绝大多数。而工程、农、林、水、牧业、经济管理等仅为243人,只占9.4 %,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造成其他行业和企业高级人才偏少的现象。
2、人才素质有所提高,但结构不太合理。突出表现为“五多五少”: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多,掌握高新科技并能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专业人才少;熟悉党务工作的多,熟悉经济工作的少;熟悉农村工作的多,熟悉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少;熟悉一般行政管理的多,熟悉现代企业运作规律、能主动有效地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服务的少;老成守业的多,善谋大事敢创大业的少。
3、人才引进数量有所增加,但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受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人才政策调整的影响,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回我区工作的比较少,造成人才从源头上流失。另一方面受人文环境、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造成现有人才的外流,而且流失的大多是业务骨干和较高层次人才。加之我区地处山区,没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除海螺水泥外,企业普遍实力不雄厚,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集聚功能不强,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等,规模比较小,人才发展的空间有限,难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三、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才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归根结底要通过政府行为和政策体系加以引导和体现,必须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组织、人事、科技、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格局。
1、引导人才流动,实现人才重组。 发挥人才市场作用,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可以使人才在流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一是柔性引进区外优秀人才。打破地域、户籍、身份等对人才流动的制约,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资源共享、互利合作的人才智力流动方式,以人才引进带动项目引进,以项目引进推动人才引进。鼓励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柔性流动方式来我区服务。二是合理引导区内人才流动。实施人才“放飞”工程,激励科技人才走出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从事科技推广、科技服务及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切实将科学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支持、鼓励机关人才到生产、经营、科技推广第一线,通过竞争、轮换、交流等方式,调整人才配置,实现人才重组。
2、开展智力交流,发挥人才作用。开展智力交流,有利于拓宽人才服务领域、调剂人才余缺、传递人才信息、挖掘人才潜力,有利于打破人才分布不均衡局面,调动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多种方法,向产业大户、专业业主、龙头企业派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既可以入股参办,也可以实行技术承包与利益挂钩,实行有偿服务。二是积极引导种养殖小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大户带小户的方式,在加强大户自身岗位训练的基础上,帮助小户学习管理知识和致富技术。三是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不断提高青年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3、建立人才公平竞争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因此,必须努力营造以培养、留住、评价、激励、流动、使用为内容,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政策、法规环境;营造为人才服好务、办实事,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招才引智环境;营造突出重点、支持科研、鼓励创造、施展才智、建功立业的工作环境;营造互相理解、团结信任、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只有全力营造,精心打造,形成环境洼地,人才高地,才能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要想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人才,必须在环境打造上狠下功夫、做好文章。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强化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各级各类人才信息数据库,辟建人才信息网,提高人才市场信息化水平。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我区的人才政策,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参与人才资源开发。二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才政策对人才工作具有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直接影响人才能否脱颖而出。要根据实际,结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和使用的软环境。逐步建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三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要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帮助,给予人才无微不至的关怀,努力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人才工作称心、生活舒心、事业顺心。
4、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重奖有功之臣。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效能,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一是构建形式多样的物质激励。积极进行奖励薪酬制度,如推行承包兑现制、项目工资制,形成多元、配套、有效的奖励激励体制,体现高才高薪和特才特薪。建立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把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实行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二是构建内容丰富的精神激励。综合运用社会环境激励、工作目标激励、职业荣誉感激励、信息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培养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对工作更加投入。继续开展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评选表彰工作,增强优秀人才进行科技研发,推广科技成果的信心。三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发展”,因此,贫困山区只要努力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有求才的渴望、识才的慧眼、荐才的无私、容才的雅量、锻才的魄力、护才的真实、让才的大度、用才的艺术,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这样,就一定能够推动朝天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美丽和谐新朝天。(朝天支社 张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