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楼柿子产业发展现状
桥楼乡现有挂果柿树5000余株,尤以苏阳村最多,该村有柿树3000余株,且多为两百年以上生老树,该村的柿子被誉为“可以吃的古董”。现已引进业主与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合作,在苏阳收购鲜柿,加工柿饼。初步统计,2016年收购鲜柿10余万斤,加工柿饼2万多斤,群众直接增收15万元以上。通过走访调查,收购量仍不足全乡产量的十分之一。若充分利用并大力发展柿子产业,不仅给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一个好路子,也能给青川旅游增添一处新亮点。
二、桥楼柿子产业的前景
(一)市场前景广阔,经济价值高。柿子营养丰富,熟悉柿直接食用,味美肉丰多汁,加工可做成酒柿、柿饼等便于保存和远销。加之柿子有清热、润肺、健脾、止血、止咳等多种功效,消费都对柿子日益青睐,目前的产量较小,市场缺口很大。据分析,全世界柿子产量人均仅0.33kg,国际国内市场前景日益看好。按一般柿树每株平均挂果500斤计算,初步预计,桥楼鲜柿年产量可达1250吨以上,鲜柿按市场均价1.5元/斤计算,农民可实现收入375万元,若加工成柿饼,收入还可翻番,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二)景观效果极好,旅游价值高。桥楼苏阳村为典型的川北山区地形,但地势平缓,沟谷开阔,山坡、田地、农庄、溪流相映成趣,该村百年老柿树四季都是景。春夏之季绿树成荫,可避暑遮阴。冬春之季树叶掉光后,柿树身形完全展示在天地之间,遒劲有力的枝条蜿蜒盘曲,形状怪异,红彤彤的果实密密麻麻挂浇枝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古朴雄浑,苍劲空灵,在草木凋枯的冬季,形成一道别致又亮丽的风景,是摄影、绘画等艺术爱好者极好的素材。过去,已有成都、绵阳等地摄影爱好者寻觅到这一绝美之境,赴苏阳摄影、旅游。
(三)基础即将改善,发展条件成熟。桥楼是金(子)山唐(家河)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拟建的广平高速从苏阳村穿境而过,该村是唐家河快速通道的必要之地,下有曲河水库,上接唐家河,与青溪古城相仅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若将桥楼苏阳村打造成以柿子为特色的新景区,将为青川旅游增添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
三、发展柿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管理粗放,保护意识欠缺。目前的柿树管理粗放,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当地老百姓还没有认识到柿树的价值,甚至存在百年老柿树被砍的现象。
(二)没有纳入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效益低。目前柿子产业没有纳入农业产业规划,各家各户在各自的土地上各自拥有柿树产权,分散加工,方法传统,产品单一,外观和卫生指标不能适应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经济效益差。许多农户由于家里缺乏劳动力,没有采摘加工。
(三)宣传力度不够,知晓度不高。桥楼乡虽有数千棵百年柿子树,但至今鲜为人知,其景观效应和经济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四、发展柿子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保护和管理。林业等相关部门要尽快采取挂牌等措施加强对现存老柿树意识。有条件的地方及时培植新树,嫁接换优,确保柿树规模只增不减,柿子产品增量提质。
(二)突出农旅结合搞好规划。要突出农旅结合、文旅结合,把桥楼乡柿子树产业纳入全县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一是要突出规模,建议以苏阳村花果园为核心,3年内沿新龙、苏阳规划新栽植柿子树1万亩,打造万亩柿园,建设柿子专业村,引导柿农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发展订单农业。二是要坚持景区标准。坚持原始风貌与现代生活品质相结合,坚持农耕文化、乡村特色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建设柿子产业带和观光园。
(三)完善基础配套,招商实现投入建设。一是要在项目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规范农房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建设观景摄影平台,为建成柿子风景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投入,提升景区建设档次。引进对农业感兴趣,对农村有感情,有一定经济实力,又能扎根农村的企业,将桥楼乡苏阳村、新龙村建成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的农业观光园、休闲体验区和知名的摄影基地。
(四)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知晓面。充分发挥摄协、作协、电视台等媒介的作用,利用“微青川”等现代宣传技术手段,突出摄影基地、观光景区、“可以吃的古董”等主题,加强营销宣传,提升知晓面,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青川 刘清华)